文衡聖帝

儒家原為學術教派,但因敬天法祖、崇尚禮法與祭祀,且自漢後被列為國學,歷朝歷代皆有正式儀典與祭祀通行於全國,雖無明顯神明信仰,仍自成一教。儒教祭祀分為國家法定的文廟文祀、武廟武祀,以及民間的文昌祠祭祀。清朝順治皇帝制定關帝的祭祀為春秋兩祭 。 乾隆皇帝封關帝為山西關夫子,關帝成為國家與儒教的祭祀對象就此法定化 。 乃至民國初期,關帝仍與孔子並列為政府的文、武兩祭。
在民間部分,儒家一向「敬鬼神而遠之」,只遠觀,不近翫,但聚集學子讀書的書院仍會祭拜文昌帝君,祈求功名順利。又因天上有五顆文昌星,以及泛神的信仰,神明愈拜愈多,文昌帝君大約於宋朝時發展成五文昌 文昌帝君、文衡聖帝、呂洞賓、魁斗星君、朱衣神君。其中,文衡聖帝就是關帝 。 關帝喜讀《春秋》,恪守法禮,是儒學道統的擁護者與捍衛者,因此被人們敬稱「山東孔夫子,山西關夫子」。
明末鸞門《桃園明聖經》記載,關聖帝君是紫微宮裡的朱衣神,協管文昌、武曲星,同時 鸞門也興起南天文衡聖帝聖號,因為這 兩 個說法更符合文昌精神,儒家便以「文衡聖帝」稱呼五文昌裡的關帝。

部將

  • 周倉將軍
  • 關聖太子